现代健康报 > 健康科普
关注肾脏健康,守护“肾”命
2025-05-21
作者:黄晓凤
作者单位: (容县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内二科 广西玉林 537500)

肾脏,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,承担着过滤血液、排出代谢废物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、分泌激素等诸多关键功能,堪称人体的“净化器”与“调节器”。然而,当下不少人因不良生活习惯、忽视身体信号等原因,使得肾脏健康亮起红灯,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,严重威胁着大众的生命健康。因此,关注肾脏健康,守护“肾”命,刻不容缓。

一、肾脏的“隐匿”危机

慢性肾脏病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,容易被人们忽视。许多患者在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,出现明显不适时才就医,此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常见的早期信号包括:尿液异常,如尿量增多或减少、夜尿增多、尿液颜色改变(呈浓茶色、洗肉水样等)、尿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;身体浮肿,尤其是眼睑、面部、脚踝等部位;疲劳乏力,精神不振;食欲减退,恶心呕吐等。这些症状虽不起眼,却可能是肾脏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,一旦出现,应尽早到医院进行肾功能检查。

二、不良习惯的“肾”伤害

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肾脏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。长期高盐饮食,会使肾脏负担加重,导致血压升高,进而损害肾脏血管,影响肾脏功能;高蛋白饮食过量,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废物需经肾脏排出,过多摄入会增加肾脏排泄负担;熬夜更是肾脏的大敌,夜间是肾脏排毒的黄金时期,熬夜会打乱肾脏的排毒节奏,使毒素在体内堆积;吸烟和酗酒也不容忽视,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肾小管功能,酒精则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、肾小管损伤等,长期吸烟饮酒会加速肾脏功能衰退。

三、慢性病的“肾”牵连

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与肾脏健康紧密相连。高血压患者,血压长期处于高位,会对肾脏的细小血管造成持续性损伤,使肾小球硬化,肾功能逐渐减退;糖尿病患者,血糖长期控制不佳,会导致肾脏的肾小球滤过膜受损,出现蛋白尿,进而发展为糖尿病肾病。据统计,约 30% - 40% 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,且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此外,高尿酸血症、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也会对肾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,增加患慢性肾脏病的风险。

四、守护肾脏的“健康攻略”

(一)合理饮食

日常饮食需秉持低盐、低脂、优质低蛋白的原则。具体而言,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严格控制在 5 克以内,这有助于减轻肾脏的负担,降低血压,从而保护肾脏血管。同时,要尽量减少加工食品和腌制食品的摄入,因为这些食品往往含有大量的盐分和添加剂。新鲜蔬菜和水果是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它们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,能够促进肠道蠕动,帮助身体排出代谢废物,为肾脏的排毒工作提供有力支持。在蛋白质的选择上,应优先考虑优质低蛋白食物,如瘦肉、鱼类和豆制品等。这些食物不仅蛋白质含量高,而且所含的氨基酸更符合人体需求,更易于肾脏代谢。

(二)健康生活方式

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,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,每晚 7 - 8 小时为宜,避免熬夜。适度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游泳、瑜伽等,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增强身体素质,促进血液循环,有助于肾脏健康。戒烟限酒,远离烟草和酒精对肾脏的损害。

(三)定期体检

对于普通人群,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,包括尿常规、血常规、肾功能(血肌酐、尿素氮、尿酸等)、肾脏超声等项目,及时发现肾脏潜在问题。对于有慢性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、肾脏病家族史、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等高危人群,应增加体检频率,每 3 - 6 个月检查一次,密切关注肾功能变化。

(四)科学用药

许多药物具有潜在的肾毒性,如某些抗生素(氨基糖苷类、万古霉素等)、非甾体抗炎药(布洛芬、吲哚美辛等)、部分中药(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)。在用药时,应遵循医嘱,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长期服用,定期复查肾功能,一旦出现肾功能异常,及时调整用药方案。

肾脏健康关乎生命,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行动起来,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,定期体检,科学用药,全方位守护肾脏健康,让肾脏这台人体的“精密仪器”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,为我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。



分享到:
版权声明:

1、凡本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、图片、声音、录像、图表、广告、域名、软件、程序、版面设计、专栏目录与名称、内容分类标准)的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。未经现代健康报网书面许可,任何人不得引用、复制、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现代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。对于有上述行为者,现代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
 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现代健康报”或带有现代健康报LOGO、水印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现代健康报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

相关链接

关于我们网站声明特别声明联系我们 | 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27-85699962